你有没有想过,一片小小的碳化硅晶圆,竟然能掀起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惊涛骇浪?就在几年前,这片被誉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“明星”,还是全球顶尖企业的专利,价格昂贵得令人咋舌。但如今,中国企业的崛起,让这片晶圆的价格跌破了想象,甚至打出了白菜价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充满竞争与变革的领域,看看碳化硅多少钱一片,以及它背后的故事。
曾经,碳化硅晶圆是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奢侈品。以6英寸碳化硅晶圆为例,2021年,欧美日企业的报价在800-1000美元/片之间,价格高昂得让人望而却步。但到了2023年,中国天科合达、山东天岳等企业杀入市场,将价格降至400美元/片,让全球市场为之震动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到了2025年,中国二线厂商甚至喊出了350美元/片的价格,让这片晶圆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。
你可能会问,中国企业是如何做到的?这背后,是中国在碳化硅领域的全面布局和产业链的完善。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碳化硅资源,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本土设备和材料生态系统。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在成本上占据巨大优势,从而以更低的价格抢占市场。
中国企业在碳化硅领域的价格优势,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:电费、设备和产业集群。
电费差价:生产6英寸碳化硅晶圆,长晶炉需要连续运行15天。在中国,工业电价仅欧美的一半,这意味着单炉电费就能省下一辆特斯拉Model 3。更绝的是,新疆、内蒙古等地利用光伏绿电,成本再砍30%。这种电费差价,让中国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生产碳化硅晶圆。
设备国产化:北方华创的长晶炉比进口设备便宜一半,而且维修团队随叫随到。反观美国应用材料的设备,换个零件要等德国工程师飞两周,停机一天就损失50万美元。这种设备国产化,让中国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碳化硅晶圆。
产业集群:从山东天岳的碳化硅衬底,到中微半导体的刻蚀机,再到长江存储的封装技术,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已形成300公里生态圈。这种产业集群,让中国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、更高的效率生产碳化硅晶圆。
面对中国企业的价格碾压,欧美巨头上演了一出花式撤退。美国科锐关闭了本土6英寸厂,8英寸生产线还没量产就遇中国追兵。德国X-Fab砍掉了6英寸业务,转型期间股价暴跌40%。日本昭和电工把碳化硅部门打包卖给台企,套现跑路。
这些企业嘴上喊着“向先进制程升级”,身体却很诚实——中国8英寸设备已在合肥试产,北方华创的8英寸长晶炉报价比美国便宜60%。业内人士透露:“等他们转型完,中国市场价又能再砍一刀。”
随着中国企业在碳化硅领域的不断进步,这片晶圆的价格还将继续下降。根据国信证券数据,我国2025年1月新能源上险乘用车主驱模块中SiC MOSFET占比为18.9%,800V车型渗透率约15%,800V车型中碳化硅渗透率为71%。预计2023-2033年的十年间,太阳能逆变器市场将会从1352亿美元增长至7307亿美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.38%。有研究机构预计,2025年SiC光伏逆变器占比将达到50%。
在SiC市场加速扩张,应用渗透持续提高的背后,是SiC产能扩张带来的广泛降价。首先是材料端,6英寸SiC外延片在2021年到2023年的平均单片售价分别是9913元、9631元、8890元,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售价更是大幅降至7693元。天域半导体也正式出货8英寸的SiC外延片,平均售价为13625元/片。
衬底侧的价格走势同样令人瞩目。天岳先进财报披露了衬底销售额和销售数量的数据,尽管没有对衬底尺寸进行分类统计,但也可以通过均价大致了解到衬底整体价格的走势。2022年到2024年,天岳先进SiC衬底的平均售价分别是5110元、4798元、4080元。2024年天岳先进SiC衬底的均价同比下降近15%,这是公司历史最大的跌幅。
中国半导体业正在下一盘大棋。在电动车控制器、光伏逆变器等领域,用6英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