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化硅,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,但它却是一种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材料。想象在未来的汽车中,发动机的效率更高,电池的寿命更长,这一切都得益于碳化硅的神奇特性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碳化硅的世界,看看它是如何从工业砥柱一跃成为科技革命的“超能材料”。
碳化硅(SiC)是一种由硅和碳通过共价键结合的无机化合物,它的晶体结构分为α型(六方晶系,如黑碳化硅、绿碳化硅)和β型(立方晶系,如3C-SiC)。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碳化硅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特性。极度的硬度是碳化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,它的莫氏硬度达到9.5级,仅次于金刚石,抗拉强度更是钢铁的5倍。这种硬度使得碳化硅在磨损环境中表现优异,非常适合作为磨料和切割工具。
热稳定性也是碳化硅的一大优势。它的熔点高达2700摄氏度,导热率(490W/m·K)是硅的4-5倍,可耐受高温氧化环境。这使得碳化硅在航空航天、核能等领域的应用变得可行。电学性能方面,碳化硅的禁带宽度达3.3eV(硅仅1.1eV),击穿场强为硅的8倍,支持高频、高压、低损耗的电力电子应用。这些特性使其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性能稳定,成为航空航天、核能等领域的理想材料。
碳化硅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891年艾奇逊炉的发明,核心工艺以石英砂、石油焦为原料,经电阻炉高温(2200以上)反应生成。现代晶体制备流程主要包括长晶、切割与抛光、外延生长等步骤。长晶采用物理气相传输法(PVT)生长碳化硅单晶,技术难点在于控制晶格缺陷和杂质浓度。切割与抛光利用金刚石线锯切割晶锭,化学机械抛光(CMP)使表面粗糙度低于0.1nm。外延生长则是在半绝缘型衬底上沉积氮化镓(GaN)等外延层,用于制造高频器件。
目前全球仅少数企业掌握6英寸以上大尺寸晶圆量产技术,中国天科合达、山东天岳已突破8英寸衬底工艺。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碳化硅的性能,也降低了生产成本,使其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。
碳化硅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,从传统工业到未来科技,几乎无处不在。在工业砥柱方面,碳化硅被用作磨料与切削工具,黑碳化硅(硬度2840-3320kg/mm2)因其高硬度而成为理想的材料。磨料与切削工具的使用,极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在电力电子领域,碳化硅正逐步替代传统半导体材料,成为新能源、5G通信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材料。英飞凌自2001年推出首款SiC功率器件,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实现超低导通损耗。从电动汽车快充到光伏发电的高效转换,从数据中心的节能运行到工业电机的精准控制,碳化硅的应用优势在不同领域各显神通。
碳化硅零部件,即以碳化硅及其复合材料为主要材料的设备零部件,其具备密度高、热传导率高、弯曲强度大、弹性模数大等特性,能够适应晶圆外延、刻蚀等制造环节的强腐蚀性、超高温的恶劣反应环境,因此广泛应用于外延生长设备、刻蚀设备、氧化/扩散/退火设备等主要半导体设备。根据晶体结构,碳化硅晶型很多,目前常见的SiC主要是3C、4H以及6H型,不同晶型的SiC用途不同。其中,3C-SiC也通常被称为α-SiC,α-SiC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用作薄膜和涂层材料,因此,目前α-SiC是作石墨基座涂层的主要材料。
在众多的碳化硅材料制备方法中,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均匀性和纯度,且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工艺可控性。CVD碳化硅材料因其出色的热、电和化学性质的独特组合,使其非常适合在需要高性能材料的半导体行业应用。CVD碳化硅零部件被广泛应用于刻蚀设备、MOCVD设备和SiC外延设备、快速热处理设备等领域。刻蚀设备中CVD碳化硅零部件包含聚焦环、气体